外资多渠道增持人民币 机构解读投资分化路径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达14120.84亿元,环比前月末增加580.07亿元,这已是外资连续第18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
而在股票市场方面,Wind数据显示,8月北上资金净流入354.53亿元,较7月增加69.77亿元。此外,通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持有的A股市值虽然受到市值下跌影响市值减少,但持股数却在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QFII出现在272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合计100.2亿股,比一季度末上升14.12亿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外资机构投资负责人了解到,目前外资增持中国金融资产主要是出于配置需要。即作为全球第二大的股票资本市场,外资在流通股中的占比却仅为6%。因此当外资投资渠道有所放开后,配置自然会提升。
此外,外资机构还通过在中国境内成立私募基金,发行私募产品来投资中国金融市场,且备案和发行速度明显加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基金业协会信息公示统计,2018年以来,外资私募已经备案了12只基金产品,比2017年备案数量增长140%。
哪些人民币资产是外资目标
外资这一波“抄入”人民币资产的模式有什么新的特性?
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瑞银QFII业务负责人房东明介绍,目前海外机构投资中国市场是多头并进的:“随着中国股票被纳入MSCI指数,海外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更加青睐和中国相关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和价值投资类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布局以中长期投资为主;对冲基金投资者则因为自身的风险偏好特性,比较倾向于风险资产和短期投资;量化基金则比较喜欢流通性好的金融资产;外资私募也在积极布局WFOE,投资中国金融市场。”
如美国最大的追踪中国资产的ETF近日受到热捧,iShares安硕中国大盘股ETF在8月中旬的五个交易日内,就吸引了5.13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创下2012年12月以来的最大流入。
此外,多位外资机构投资者都提到在港交所交易的港股通、债券通在标准规范、准入门槛方面都更符合海外投资者的习惯,相比限制较多的QFII、RQFII基金,更加受到投资者欢迎。
“港股通买卖限制较少,因此我们观察到很多中小机构在这一轮的人民币资产增持中表现积极。”香港地区一家私募基金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在外资系私募基金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已有富达、瑞银、富敦、桥水等15家外资机构登记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已经备案的外资私募基金产品数量达到17只,有10家已经发行了产品,多为投资A股市场,部分投资债券市场。如近期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在中国的私募基金公司就以0.75%的固定管理费+10%的超低费率发行了首只A股基金,惠理也发行了第二只境内私募基金产品,名为“惠理中国中璧1号私募投资基金”,目标也是A股市场。
此外,还有瑞银睿华海外、野村海外、法巴海外等12家外资机构登记成为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希望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海外市场。
投资品上出现分化
虽然外资持续进入中国市场,但在投资品上出现分化,关于人民币债券的投资增速明显放慢,8月增持人民币债券数量较7月环比下降12.8%,已是连续三个月增持速度放缓。但关于股票的投资增速则有所提升,8月通过港股通北上的资金净流入354.53亿元,较7月净流入增加69.77亿元。
上述香港地区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债券收益率相对稳定,其增持放缓一是受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汇率风险对冲成本上行影响;二是在人民币利率债收益率下行和其他发达国家债券收益率上行情况下配置比例改变。而目前A股市场上不少股票估值已较低,外资进军速度则会提升。”
“中国市场不少股票的市盈率与印尼等新兴市场相比,还是较低的,对于中长期的海外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目前我们观察到海外投资者其实比国内投资者还要乐观,预计中长期来看A股还有10%到15%的上涨空间。”房东明表示。
“四季度影响外资投资者的最大因素在于贸易摩擦和汇率风险不确定性的上升。”朱海斌表示,“实际上在5月份之前,外资对中国市场并不悲观,但目前贸易摩擦形势不明,人民币汇率走低,的确会在短期内影响海外投资者的情绪。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两个月外资增持幅度有所减少,预计监管部门是强化在金融与资本方面开放顺序的选择,还是会采取先机构后个人,先进来再出去,先长期后短期的开放策略。”
此外,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期限暂定3年。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外资机构业务人员预计,随着中国政策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9月份A股的纳入MSCI因子从2.5%提高至5%,以及A股可能会纳入富时罗素指数等,都还将为人民币金融市场带来增量外资资金。
另一方面,众多海外投资者也都在强调市场监管的可预期性,尤其是在股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希望各交易所要有更市场化态度,加强监管的透明度和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 

相关产品

评论